环创赛导师阎中:创业路上决定运气走向的,永远是人
“我今天说的故事其实跟运气有关。”
在首次向外谈及这段11年的创业经历时,阎中用几个机缘穿起事业最初的发展脉络。曾经的辗转和起落,惊喜与愁肠,隐现于如今云淡风轻的笑谈间,甚至颇有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趣。
而一旦随他的讲述重新回顾对技术路线的选择,设备从零开始的研发,业务模式快速迭代的经历,也很容易就能体察,从做事到成事,以运气化机遇,背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可能是一些简单却少有人坚持的东西,比如不怕事,遇到问题就想办法一定要解决;比如不放弃,每逢挫折时总能再多坚持一下…也许归根结底,就如他的自我剖白:我这个人,无论如何想要去做点事情。
而作为创业“过来人”,阎中却并不认为每位科研工作者必须独自面对他曾经的“煎熬”。此次他欣然受邀担任第七届环保创新创业大赛导师,就是希望通过他自己和中源创能企业内部正在形成的研发创新机制,帮助青年科研工作者,可以在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和环节,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创造和实现价值。
一、主流都在做厌氧,怎么就选定了好氧?
面对这个问题,阎中虽然还是用运气,偶然去解释来龙去脉。但可能更为确切地描述是,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技术,不如说是在对国内市场的接触和研究中,对有机废弃物分散处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有了较早和较深入的认知,与来自市场真实需求一起,共同做出的选择。
2008年,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牵头科技部有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相关课题,在其门下硕士刚毕业一年的阎中,是团队的一员。课题组通过系统研究,确定了厌氧作为主流的技术路线,这一判断日后也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
“王老师带学生的风格,一向是希望我们能将环境科技的研究与产业化实践联系起来。”2010年,上述课题刚结束,阎中和同一课题组的魏泉源就着手成立了公司,很快便迎来了他所说第一阶段的运气。
同年,发改、住建、环保等多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100个城市开展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工作,国内一大批研究机构和企业全面投入其中。但作为一个创业者,阎中很快感觉到难以发挥太大作用。“日处理能力200吨-300吨,单个投资体量1个亿左右。投资门槛决定了我们只能作为前期科研团队或者专家的身份参与其中。而做一些配套、单独研发,都不是我们的兴趣所在,还是想试试完整系统的项目。”
一面是想另辟蹊径有所作为,一面是恰逢其时有了新认知。那段时间有两件事激发了他们的转向:一是在一次住建部会议上得知,北京市有意建设一批小规模餐厨垃圾就地处理项目。二是和王凯军老师的一些日本环保界朋友交流,了解到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建设很多小规模有机垃圾处理设施。“两相印证,觉得我们应该也可以做这样的事,很快开始尝试性研发,以好氧技术为核心,面向中小规模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开发专门的技术装备。”
事实上,阎中对好氧并不陌生。此前他参与的科技部课题,本着对关键技术全面研究的目的,也曾设立分支研究好氧堆肥,做过阶段性小规模实验。“这下算是天时地利人和,几个点都匹配上了,所以方向就这么定了。”然而,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并不顺理成章。2011年前后,虽然依托北京当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建设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项目(也称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试点项目)的政策,公司很快推广了20余个项目。但政策的非持续性,使得市场和团队刚被激发的热情,又很快降温。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又重新开始审视,分散处理这条路是否能够走得长远。
转机发生在2013年。当时,江阴市政府为弥补当地垃圾处理能力缺口,希望在前端做一些有机垃圾的减量工作,在北京参观各类项目的间隙,“捎带”看了中源一个小型就地处理项目,直言这反而正契合他们的需求。
“大型集中处理项目,不管采取哪种技术,都要面临选址难、收运难、投资大等障碍,在开发强度大的城市几乎都无法迅速推进。”在和江阴有关部门的深入沟通和实地调查中,阎中更深切的认识到,餐厨等有机垃圾就地处理分散处理,在选址、建设、投资上具有灵活性,是主流处理路线的有益和必要补充。
而就在江阴,中源创能落地生根、扎实成长,通过与地方良好深入的合作,分散处理建运管模式最终成熟并确立下来,并通过示范效应,得以在全国拓展,这一技术路线也逐渐被行业接受。
就在不久前,住建、生态环境两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在餐厨垃圾方面,专门提出,按照科学评估、适度超前原则,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稳妥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我们的实践,无意中促进了一个细分领域形成,能在垃圾处理无害减量资源化事业中切实发挥作用,并为国家政策所接受,11年这样走过,也算没有虚度。”阎中说。
二、只靠一张外壳的图片,如何从一块钢板如何研发出一台设备?
“第一台设备真是从一块钢板开始做出来的。在网上只能搜到一些日本类似设备的外壳照片,就是想拆一个模仿,找不到也买不起。”偶然的机会,阎中看到一台小型粪便机械式堆肥装置,找到了些感觉,认为这个内核和日本设备的外壳图片结合起来,应该就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从反复研究将想法付诸设计图纸,到第一台样机生产,在最初阶段,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初创企业产品研发都无法避免的,比如资金筹措难、小试无处去等等,阎中并未赘述。因为令他铭记的,是随后那些设备难以稳定可靠运行,不断需要改进的“打地鼠”状态。
这段经历很有些“囧”的喜剧意味,但各种难熬只能自己体会。差不多到2012年年底,对小型好氧处理设备,阎中和团队终于可算是“毕业”了,从结构、反应条件到微生物环境等重要环节都搞通弄懂,产品终于渡过“青涩”的试错阶段,成熟稳定可靠了起来。
而当时看起来在设备改进上的曲折,其实是一次深入全面的学习。很多后来的企业,拆了他们的机器原样仿制,从内到外可以一模一样,但因为缺乏对复杂运行的研究积累,导致运行质量千差万别。
三、路子选准了,市场打开了,企业的发展稳了
2013年之后,处理设备稳定运行难关已过。企业也恰在这一年迎来迄今最重要的一次机遇:
就是前述那次与江阴无心插柳的接触,通过与当地的深入交流与实地考察,阎中和中源创能对市场和发展模式的犹疑期宣告结束。当认识到集中处理项目推进难的症结不在技术而在选址收运等社会因素,并且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后,他们确信因地制宜,化整为零的方案,更能解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
双方思路合拍,之后的推进就提了速。2014年5月,江阴第一个有机垃圾分散处理项目落地,并在年底前一口气做了3个项目,运行非常成功,双方也因此都增添了信心。
接下来,通过实打实的全境调研,统计每个区块餐厨果蔬等各类有机垃圾的产量与分布,考察每个可能选址,一直到次年7月,中源为江阴量身定制了一套以乡镇为单位的分散处理设施建设方案。当年起即按此实施,江阴成为首个采用分散模式处理有机垃圾的城市。根据合理分区,确定不同处理规模,在乡镇及中心城区共规划建设30座处理设施。
“这个项目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北京,也是我们第一个实打实的大体量项目,意义重大。我们因此积累了很多经验,显著提升了能力。无论从资金、人才、设备加工,还是项目的组织和运营,与政府的协调,都逐渐具备千万级项目的对接和承担能力。”当然,其过程同样挑战重重。但和开发设备时的境遇已不同,问题不再突发和集中爆发,给了他们不断优化建设管理水平的空间。
而这种能力上的跃升,也令中源创能在随后北京、浙江等地爆发的餐厨垃圾市场需求中,显现了竞争优势,项目推进基本属于无缝衔接,项目量激增,仅在浙江就达到上百个。但阎中很诚实,一开始并不是他们的项目“酒香不怕巷深”,这里面也有运气的成分。当时江阴项目聘请的一位本地职工,因为每天开宝马上班而上了报。沾他的光,浙江有关部门看到后前来实地考察,才有机会获得对方的认可。
在项目的忙碌、模式的总结优化中,时间来到了2016,中源创能的发展之路开始稳健。不过半个小时的讲述,他们走了五味杂陈的6年。“很多人不知道,我们是和小米在同一年同一所大楼里创立的。看着很多明星企业,三四年就上市,五六年都已经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我们这一路默默无闻,就是遇到机遇就想办法抓住,遇到困难就想办法解决,艰难但努力地一直往前走。”
四、从就地处理、分散处理到生态综合体,向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企业进化
2016年-2018年,这3年的国内餐厨垃圾处理市场,概括起来,就是,无数的企业在做无数的项目,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已难觅踪影。
“最多的时候,只浙江一地就冒出八九十家类似企业。”令阎中真正无奈的是,没有底线的价格战,导致市面上不少设备质量糟糕,加之并无技术积累,形似而神无,实际运行根本谈不上什么稳定效果,这极大影响了行业对这个技术路线的印象。
那段时间也督促了阎中和团队的反思,如果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只满足做单一的技术产品,难以避免随之而来的“一花开后百花发。”
其实从江阴项目开始,中源创能就开始主动“放弃”处理规模两吨以下的小项目(阎中将其总结为就地处理),聚焦分散处理规划建设运行方案的打磨,因此得以远离厮杀最热的就地处理市场。但接下来还怎么进步,阎中的灵感来自当时包括王凯军在内、不少业界专家热烈讨论的概念厂。
将污水污泥等废弃物处理引向资源循环利用,将处理过程转化为能源和有机质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一环保行业的革新,其时正在国内以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事业的形式为业界关注。有机垃圾处理量的大幅增长,其产出物的安全消纳也已经成为本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课题。
从这一思路出发,顺着厨余垃圾处理的链条自然上下延伸,继续叠加功能模块。通过与德清当地政府的深入合作,促成企业在发展模式上的不断进化,一个标志性产品就是生态综合体。
2018年8月15日投产的德清厨余垃圾处理概念厂(生态综合体)项目,包含四个板块:一个日处理20吨的有机垃圾处理项目,一个服务于区域现有垃圾处理项目的有机质深加工设施,一座展示宣传有机肥种植的现代化温室(现代设施农业新景观),一个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教育中心。
以德清项目为始,中源创能其后在高邮、黄山等地的项目,都采取了综合体形式。而他们酝酿推进综合体模式的同时,市场上的竞争才从三五百公斤处理项目转向10-20吨项目。而如今,中源创能已经向前端分类迈出坚实步伐。创业者只有不断向前,才有可能远离他们不认同的竞争。
当阎中解释为何要向前端分类扩展业务链时,我们窥见了他平和下的“野心”。他表示,我们不是单纯的技术型企业,而是定位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企业。“因为水、气、声、渣(固废)等主要环保行业都已基本成熟,很难再有足够空间养出大鱼。坦率说,在环保行业找到特别小的细分领域扎下去,并非我所愿,还是想能做点大事情。而想做大事就要抓住机会,垃圾分类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可以改变原有市场和产业结构的机会。”
五、创业,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苦旅,希望新一代创业者能比我们轻松一些
“创业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苦旅”。此次阎中受邀担任环创赛导师,最想和新一代科学家创业群体分享的,可能并不是什么技术、商业模式,更可能是一些自己曾经踩过的沟沟坎坎,以及从中走出来的心力与心路。“更谈不上指点什么,就是尽力帮助大家一起做点事。”
阎中说,从他的感受,年轻创业者还是要以梦想为主,不要太功利。因为创业得靠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才能支撑度过很多难关。“我刚才回首过往,总说是运气,其实也不完全是。遇到机会要抓住,遇到难题要想办法解决,遇到痛苦要给自己打气,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这点很重要。”
他最近看了《大败局》这本当年的畅销书,虽则书本身是分析商业上的著名失败,他却感慨,其中的很多人天生就有创业的基因。“不管曾经犯了多少失误,遭遇何种挫折,但他就是可以短时间内抖擞精神另起炉灶,拥有这种特质,在什么行业都能成事。”
这些人是天生的创业者,但来环创赛,阎中想找到的也不全是创业家,在阎中看来,不是每一位想做事的科学家都要做创业者,而创业者也不必都要走一遭他这样的初创之路,相信一定有一些合理的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在各自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实现价值创造。
大赛官网:www.huanchuangsai.com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hnmd004
- 「全能歌王」萧敬腾 为 「韩国首席型男乐2021-06-16
- 《双世宠妃3》曲小檀和女皇一体双魂?2021-06-16
- 《双世宠妃3》曲小檀和女皇一体双魂?2021-06-16
- 《双世宠妃3》曲小檀和女皇一体双魂?2021-06-16
- 蓝盈莹时隔2年迎来女主剧 《婆婆的镯子》2021-06-16
- 蓝盈莹时隔2年迎来女主剧 《婆婆的镯子》2021-06-16
- 蓝盈莹时隔2年迎来女主剧 《婆婆的镯子》2021-06-16
- 《幻乐森林》杀青 主演是山河令中的七爷还2021-06-16
- 《幻乐森林》杀青 主演是山河令中的七爷还2021-06-16
- 《幻乐森林》杀青 主演是山河令中的七爷还2021-06-16
- 山河令这么火作为一部耽改剧 竟然一个吻戏2021-06-16
- 山河令这么火作为一部耽改剧 竟然一个吻戏2021-06-16
- 山河令这么火作为一部耽改剧 竟然一个吻戏2021-06-16
- 徐洪浩刘晓洁:娱乐圈最“高调”夫妻 合作2021-06-16
- 徐洪浩刘晓洁:娱乐圈最“高调”夫妻 合作2021-06-16
- 徐洪浩刘晓洁:娱乐圈最“高调”夫妻 合作2021-06-16
- 李沁《海上繁花》来袭 有望成暑期档黑马之2021-06-16
- 李沁《海上繁花》来袭 有望成暑期档黑马之2021-06-16
- 李沁《海上繁花》来袭 有望成暑期档黑马之2021-06-16
- 《天官赐福》拍摄期8个月共60集 这个有点2021-06-16
- 《天官赐福》拍摄期8个月共60集 这个有点2021-06-16
- 《天官赐福》拍摄期8个月共60集 这个有点2021-06-16
- 《完美受害人》曝光“罪无可逃”版预告 披2021-06-16
- 《完美受害人》曝光“罪无可逃”版预告 披2021-06-16
- 《完美受害人》曝光“罪无可逃”版预告 披2021-06-16
- 《了不起的老爸》首映礼王砚辉张宥浩“父子2021-06-16
- 《了不起的老爸》首映礼王砚辉张宥浩“父子2021-06-16
- 《了不起的老爸》首映礼王砚辉张宥浩“父子2021-06-16
- 《刑侦日记》首播 惠英红王浩信戏骨飙戏获2021-06-16
- 《刑侦日记》首播 惠英红王浩信戏骨飙戏获2021-06-16